VV升学帮

标题: 期末复习,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1-9 15:04
标题: 期末复习,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重点在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   
    目镜物镜反光镜,镜座镜柱和镜臂,镜筒下连转换器,准焦螺旋分粗细,载物台上压片夹,通光孔下遮光器。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光线不足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看到物像的时候,改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睁开)
    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
    ①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
    ④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
    ⑤碘液染色。
    ⑥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
    “擦”、“滴”、“取”、“展”、“盖”(“染”、“吸”)
   
    临时装片制作识记口诀   
    擦玻片,中滴水,取材料,放中央,盖玻片,轻轻放,染色吸水才在行。
   
    技能训练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2)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挪动方向。例: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3)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4)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细胞核在遗传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的最小单位)
   
生物与环境
   
    1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如:草→兔→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加)
    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2)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条件:光能;
    场所:叶绿体。
    物质转化的过程: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量转化的过程: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的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照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⑦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
   
    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体
    公式:有机物十氧——→二氧化碳++能量
    2)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发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保存蔬菜水果: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
    4)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4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生物圈中的人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人体缺乏无机盐、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及食物来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成麦芽糖)
    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初步将蛋白质消化成多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液,将脂肪变为脂肪颗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彻底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彻底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酶(肠液、胰液)———→葡萄糖(在口腔中开始)
    ②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酶(胃液、胰液、肠液)——→氨基酸(在胃中开始)
    ③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胆汁(肝脏)——→脂肪微粒———酶(肠液、胰液)———→甘油+脂肪酸(在小肠中开始)(因页面限制,箭头中间即为反应条件)
    2)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3)小肠的特点:
    ①小肠长;
    ②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
    ③消化液种类多(有肠液、胰液和胆汁)
    ④绒毛壁薄,只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关注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5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1)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结构和功能如下: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血型和输血:将血型分为OABAB血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合,则红细胞会凝聚成团,堵塞血管。
    3)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4)心脏四腔:两心房,两心室。
   
    6血液循环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动脉血转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7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使进入肺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的器官。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由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8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肺泡
    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肺泡中的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肺泡。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交换: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而毛细血管将氧气输送给组织细胞。血液由动脉血转变成静脉血。
   
    9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的类型:
    ①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生下来就有的反射。如眨眼、排尿、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②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躲避汽车、打铃后进教室等。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相当于非条件反射。)实例:蜘蛛结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蜻蜓点水、乌贼喷墨汁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相当于条件反射。实例: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设法取高处香蕉,鹦鹉学舌,海豚表演节目、老马识途等。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
    1人的生殖和发育
    1)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
    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
    2)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昆虫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昆虫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3)变态发育:是指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
    ①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蝉、豆娘、蜻蜓等。
    ②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家蚕、蜜蜂、莱粉蝶、蛾、蝇、蚊、蚂蚁等昆虫。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区别: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蛹阶段。
    防治害虫的最佳时间:幼虫时期。
   
    3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点: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和组织培养。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DAN上有许多基因。
    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控制性状的最小单位)
    3)人的性别决定
    ①人类的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
    ②母亲排出一个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父亲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生男生女决定于父亲精子的类型。
    4)优生优育
    ①优生优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②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5)生物的变异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6)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①人工选择培育:如选择培育高产奶牛.(从产奶量不同的奶牛中选择繁育出高产奶牛)
    ②杂交育种:如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③太空育种(基因突变):如培育太空椒。(普通甜椒的种子卫星搭载后播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
   
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①分类依据主要是生物的结构特征和生理特征
   a.植物分类比较形态结构,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是重要依据。
   b.动物分类比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②分类单位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2)细菌和真菌
    ①细菌的形态结构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
    没有成形细胞核,
    营养方式:异养。
    生殖方式: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
    ②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每个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还有大型真菌蘑菇等。
    营养方式:异养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分裂生殖;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孢子生殖。
    3)脊椎动物(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
    ②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③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②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基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③意义: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人类提供更多种类的生物资源和科研材料。
   
    2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①生物的进化的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的进化: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动物的进化:(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等到高等。
    2)生物进化的观点
    ①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
    克隆羊多莉的产生:供卵细胞母羊A,供核母羊B,代孕母羊C,因为细胞核中含遗传物质,所以小羊多莉像供核母羊B






欢迎光临 VV升学帮 (http://vvsx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