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升学帮

标题: “老师,你为什么最烦我?” [打印本页]

作者: 娜娜    时间: 2018-11-7 13:31
标题: “老师,你为什么最烦我?”
说不清是愚蠢的巧合,还是智慧的共鸣,东西方文明曾经一度都认为肉体痛苦能带来精神飞跃。中世纪时,一些隐秘教派认为自我鞭笞灵魂就能净化。据说古印度的苦行外道还要投渊、赴火。我们在这方面没有那么极端,但也认为当你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时候,当头给一棒子就可以顿悟。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要数旧时戏曲教育里的“打戏”。看过电影《霸王别姬》的人都不陌生。你还别说,不止一位京剧大师回忆过,挨着打学会的戏,一辈子都忘不掉。饶是这样,身为戏迷的我,也万不能支持重拾“打戏”的传统。有多少压迫和虐待,在那个年代里假“打戏”之名以行之。

但是这种文化惯性在整个东亚仍然挥之不去,韩国新加坡的学校里,体罚仍然合法存在着。有多少被体罚着长大的家长,仍然认为“不听话就打一顿”是必要的。适当的体罚对于教育究竟有无意义,这个话题或许还可以继续探讨。但我们万万不能忘掉这样一个问题:在规则秩序和权力边界都不明晰的时候,如何防止体罚权成为实施者泄私愤的工具。

11月2日,一封《给哈尔滨继红小学领导的公开信》在东三省引发轩然大波。写这封信的家长称,他们刚刚入读一年级两个多月的女儿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开始自我否定,反复说自己笨、学习不好。细心的家长通过孩子以及孩子的同学才了解到,他们的班主任季某一直在对这个小女孩实施各种体罚。大部分手段都超过了惩戒的程度,更像是故意对孩子进行人格羞辱。包括用教鞭殴打,用胶带封嘴,多次当众指责她是“班级里最烦人的孩子”,还让她“背着书包滚出学校”。

家长在这封信里罗列的体罚手段中,我最不能接受的还不是这些。这位班主任很喜欢“游班”,让这个小女孩到各个班级去流动罚站,还让别的小学生嘲笑她。此外还鼓励别的学生对这个小女孩监视、告状,只要她一被告状,不问是非因果,一律惩罚她。真没想到,成人世界里已经被取消了的丑恶,竟然还被当做教育手段在用。对孩子一生伤害最大的,还有比人格羞辱更严重的吗?

这封信在网上曝光的当天,哈尔滨方面就对此作出回应,涉事教师被辞退,一众干部受到处分。但处理通告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名班主任独独要对这个小女孩恶意体罚。家长在公开信中的猜测,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因为这个孩子的家长一直没有给班主任送礼,而在别的家长那里,这已经是公开的潜规则。就在此事爆出后,哈尔滨另一所学校的家长也以公开信的方式爆出中小学校给老师送礼的风气。

虽然官方和季某本人都没有说明原因,但家长的猜测不能说毫无道理。在一个送礼成风的学校里,没有接到任何表示的班主任,仿佛被蔑视一般怒火中烧。这样的事在黑龙江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就在2014年黑龙江依兰县一位高中班主任,因为教师节没有收到礼物,大骂学生“不要脸”,足足骂了一节课。

给老师送礼这事,有孩子的人估计都不陌生。但如此理所当然光明正大,毫无“耻感”,大概只能说明在当地的小环境里,这种潜规则已经越位成为“共识”。和这件事相映成趣的是,就在9月份黑龙江卫计委发布了《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暂行规定》,按此规定病人住院之前都得先签一份医患双方不收不送红包协议书。这种略显荒诞的处理方法,从反面说明送礼、托关系这种风气,在当地的严重程度。

几乎每一个送礼的人,都是一边抱怨不情愿,一边生怕送不进去。这种社会风气无疑助长了季某这些人收礼时的硬气,败坏了政风。但归根到底,这种民风的形成还是源于公权力的畸形强大,源于政风不正。继红小学事件后,有媒体评价当地处理之快、力度之大“很少见”。大概也因为2018年是黑龙江的作风整顿年,除了教育、医药领域外,我注意到法院、工商等部门都有作风整顿的报道。

关于东北的衰落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总结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才是东北振兴的前提。当一个社会把送礼走后门奉为规则时,无法想象能孕育出健康的市场经济。文化和风气的转变,归正政风是第一推动力。就在几天前,黑龙江纪委公布了包括哈尔滨市公安交警充当恶势力“保护伞”案在内的9起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案。也许这样的案子还要查处很多起,黑土地的风才能清朗起来。






欢迎光临 VV升学帮 (http://vvsx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