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游戏策划吐实情:自己儿子为何不迷恋游戏
游戏!游戏!!还是游戏!!!一个让孩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无底陷阱,不知毁了多少孩子的前程!家长们深恶痛绝,孩子们欲罢不能……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资深游戏策划是怎样让自己的儿子不迷恋游戏的,希望能帮到广大家长朋友们! 一、父母VS游戏,往往是场无奈的对决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游戏策划,我首先得说个现实: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无不是为让玩家沉迷所设计的。为了让玩家沉迷,我们做的功课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所以无奈是大多数父母的感受。 我们非常清楚你的孩子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以及什么是他喜欢的。 百万玩家的数据和调研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随时可查,我们的每一个改动都和数据有关,我相信我比你更了解你的儿子的喜好。 坦白讲,引导玩家和教育儿子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引导玩家这件事上,游戏从业人员经验更加丰富。 二、我的孩子也玩游戏,但不上瘾 很多人问我,作为游戏策划,你的儿子玩不玩游戏? 我儿子当然玩游戏,最开始玩植物大战僵尸和我的世界,去年开始玩王者荣耀,不过给他买了switch后,开始玩塞尔达了。为什么他不继续玩王者荣耀了? 当你见识过越多,就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就像没有人从海洛因走向抽烟。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的并不比书本要少。 当你见识过什么是更好的东西,低级的刺激对你就没有意义。好比作为一个成年人,钱对我的乐趣比玩游戏可带劲多了,马云却认为钱对他没有意义。 眼界的提升,让人发觉过去非常执着于喜欢的东西,不过是沧海一粟。 当游戏策划已经在拆解马斯洛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游戏中如何体现的时候,父母只是指望孩子突然自己开窍,就像是弹弓射大炮。 这大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缺失。 三、游戏的引导方式,是家长最忽视的环节 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新手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简单来说,就是设计非常多的细节目标,让玩家按部就班的达成,并给予奖励的过程,以达到上手游戏的目的。 同样是让玩家学东西,游戏策划通常花费数月把每一个环节都以数据为指标来打磨,大到整个流程,小到一个按钮,都是为了玩家能继续玩下去。 我给我儿子同样定了一套上学的新手引导,在三年级刚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只需要他及格,便奖励他一个月的零花钱翻倍。 兑现奖励后,我要求他拿70分,除了零花钱以外,只要他愿意每天记几个单词,我每天都会愿意让他玩一会游戏。 玩家始终需要被引导,不然就很容易离开游戏,孩子也一样。每一次目标无需太难,太难会适得其反,保持在一个个稳定的画饼-完成-奖励再画饼的小循环中,让人始终在追求。 四、惩罚孩子要像游戏一样精心“设计” 如何惩罚孩子,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拿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在游戏设计中有一个常识,策划很少因为玩家没达到目标,而把他已有的东西拿走来作为惩罚,相反是许诺一个奖励,你达成了才能获得。 好比完成任务后获得的金币,打死Boss掉落的装备。不会因为你没打死Boss,策划跳出来说:作为惩罚,我来没收你的武器吧! 惩罚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在游戏中我们也极少惩罚玩家,哪怕你玩的再烂,我们都会立马告诉你:你玩的不错,还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让你变得更强! 如果我的儿子反复受到惩罚,他会觉得这事不适合我,他会逃到一个天天夸他很厉害的舒适区中去,而这往往就是游戏。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几乎没人记得这一点。 很多家长普遍认为,我儿子的东西就是我的,我的也是我儿子的。我忙里忙外把你养这么大,你吃的住的穿的都是我买的,怎么还分你我了? 我小姨就是这么想的,她的儿子去年读高一,刚刚好考上了市里的省重点高中,本来每年要交5000多借读费,这下给省下了,小姨一开心,赏了儿子一台iPhone7。 寒假,小姨收回了手机,理由很简单,就是期末考试不到班级的中位。他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年三十才出来闹着情绪出来一起看了一场春晚。在这件事上,我的小姨犯了几个大错。 小姨的这番操作,和游戏策划的区别到底在哪? 第一个大错,一高兴就送儿子东西。 首先,游戏永远不会无缘无故送你东西,每次奖励都会告诉你,想获得是有条件的。 奖励跳出来的特效永远酷炫具有仪式感,希望你记住我们对你的好,让你心情激动的明白,这是我们奖励你的,而不是我们欠你的。 如果你给孩子的奖励被他认为是理所应该,他也许会因为哪天买不起最新的iPhone、买不起想要的车时怪罪你太过抠门。 第二个错误,没收儿子的手机。 游戏中,因为没有消灭Boss而失去奖励,错在玩家我自己,也许是技巧还不够娴熟,或者钱冲的还不够多,配合不够默契,反正就是因为我还不够牛,所以没拿到奖励。 但是拿走孩子已有的东西作为惩罚,是在告诉孩子,过去给我的东西可能会被你不高兴的时候随时收回,那么我以后还干嘛要完成这些任务?这很容易将自己摆在儿子的对立面。 第三个错误,没搞清楚什么是送,什么是给你使用。 奖励都是有成本的,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的游戏,往往会有多种“货币”。 比如打开王者荣耀,它可以送你金币和钻石,目的是刺激上线完成任务,也可送你一背包的英雄、皮肤3天体验卡,策划完全不心疼,但策划永远不会送你点券,因为点券是充值获得的,它能买的稀有皮肤,你用金币永远买不了。每一种游戏“货币”都仅仅满足玩家的一种需求,这一切都是刺激玩家不断完成任务。 那么我们可以奖励什么给孩子? 我们也可以送孩子寒假手机、游戏机的使用权,迪士尼两日游,新款NB鞋一双,或者给他买个皮肤买个游戏也无妨,以财力来定。但是直接赠送手机、人民币、游戏机则不行。 我们要投其所好,但要记住,这些奖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使用范围,人民币就是没有使用范围的奖励,你不知道他是攒着买手机了,还是打游戏充值了,它能实现他所有的目标。 奖励的目的是它能让孩子子获得短暂的快乐,满足他的某一个需求,但过去就没了,下一个目标又在眼前。 想清楚什么是你儿子想要的,“利用”它和你儿子站在一起,完成你们共同的目标。 五、找到孩子玩游戏的“真正”动机,“拯救”他 当我问很多家长,你儿子在玩什么游戏的时候,十个里面九个不知道。 对孩子沉迷游戏束手无策,其实本质上还是对它不了解。知己知彼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没人知道第一步要怎么做。 我的方法是:寻找标签,也就是孩子的特质。用标签的方式拆解一个事物,找出里面的联系,你便会心里有数。 我的小表妹今年读初三,春节时我发现她在玩王者荣耀,暑假时还不见她玩,现在已经轻车熟路。 重点初中、学生、爱漂亮且成绩不错,这是我对她的标签,初三的压力不小,我想知道,她怎么忽然玩这个了? 此时我发现她组了一个好友,段位比她还要低。 “你不是打排位吗,他能带动你?”我说道。 “他长得好看。”表妹说,眼睛都没离开手机。 我大概知道她沉迷王者的问题所在了。 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标签,就是频繁的面对面的社交行为,这是容易形成恋爱、小团体或攀比心理的地方。 王者荣耀只是她和这个好看男生的社交工具。 所以我小姨在担心她会不会沉迷王者考不上好高中时,我则在担心她是不是恋爱了,我只是多得到了一个标签,问题就能找的更精准。 除了贴标签以外,我们还要不断的更新他的标签。标签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模糊的看到下一步的走向,以及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和父母害怕游戏一样,动物怕火,害怕被烧死,但是人类可以轻松的控制它,区别只在于动物对火无知的恐惧。 很多家长问到我:我的儿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我这时不是担心他儿子,我忧虑的是他自己:你平心而论,对儿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是不是像动物面对火一样,一无所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