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应有“加”有“减”,您怎么看?
两会期间,教育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而教育热点中,“减负”又是每年都会引发热议的高频词汇。有人说,“减负”这个词从小听到大,每年都在谈,每年都在减,但似乎“越减越重”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公平而质量的教育,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两会期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回应网民关切,提到了“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并用短短几分钟时间,给出良方。 可见,减负这事,国家有决心,可大家也有话说。减负如何才能真正有疗效?作为教师,作为家长,作为学生,您怎么看?减负,减的到底是什么“负”? 我们都在说减负,可有没有想过,被大家痛恨的“负担”到底是什么? 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我们讲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 毕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世界上,舒舒服服、轻轻松松就走向成功的事例实在太少了。“负”从何处来? 有人说,这个“负”来自于教育供给、需求和评价的不匹配。 传统意义上讲,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显得那么稀缺。有人算了一笔账,要想上好大学,就得上好高中;要想上好高中,就得上好初中;要想上好初中,就得上好小学;进了好学校,分班还得考试。升学、考试和某些超纲超范围学习高度关联,又有哪个家长敢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呢?“辅导班”也就成了一些家长的无奈选择。 还有人说,考试是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最公平的机会,“减负,只会让穷人家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还有,在校期间的教育供给是否完全能够满足家长对学生成绩、升学、成才三个阶段的需求?毕竟,家长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太多元了。有需求就有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力量”推动着培训市场越做越大。据说,有的培训机构在海外上市的市值已达到200亿美元,每年利润增长的50%以上都来自于K-12阶段的课外培训。 有专家说,减负得先改评价标准。比如说,看学校就老拿升学率说事,高分人数和升学率就是评价标准。再比如说,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又天然地与成绩关联在一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千军万马还得过那座独木桥。
减负,减的到底是谁之“负”?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谈及减负问题时,谈到了减负的五个维度,确实,减负这样一个社会话题,解决路径也应该是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全社会层面。 1.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2.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如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3.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4.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5.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分享一篇一位老师关于“减负热”的“冷思考”文章,供大家讨论!
“减负”热带来的冷思考文 | 雒会龙 减掉重负,教育必将轻装前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满怀喜悦期盼的同时,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减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更要把它看做是实现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减负”不仅是减法,也有加法,即要“减负增效”。 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了,与之配套的后续工作要及时跟上,不能形成学生学业上的“真空”地带,导致学生无所事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无疑为“减负”后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减负空出来的时间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实大有作为。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这样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减负”后,家庭作业少了,课堂时间短了,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更需要教师多下功夫。上课的效率需要提高,摒弃满堂灌;布置家庭作业要有针对性、要跨学科进行整合,不让学生把课余时间浪费在机械地抄写与计算中。 “减负”事关千家万户,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要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家校互动,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家长要意识到,“减负”后多出来的时间绝不应该用于上课外班,应该把这个时间看作难得的“亲子时间”,和孩子一起安排交流和玩耍的时间。要知道,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安身立命”之本,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如此,家长才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减负”工作,防止出现学校一边“减负”,家庭一边“增负”的怪现象。 能否将“减负”进行到底,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减负”之所以不容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家长教育孩子的努力方向。只有评价机制这一“指挥棒”变了,才能消除许多人对于“减负”的各种疑虑和观望态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于“减负”要敢动真格,严肃查处各种“减负”不力行为,同时还应尽快探索和出台新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