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是如何炼成的?(小升初)
问:孩子的作息时间怎么安排的?
答:早上6:00起床,晚上9点睡觉。白天上学时间没有其他安排,孩子的作业一般在晚饭前就写完了。晚上7:00-9:00为自由安排时间。晚上的学习内容包括英语听力、阅读、吉他练习、文言文阅读、杂书,偶尔锻炼身体,还有每天3道ao数题,周末上一节吉他课。
问:这些晚上的练习,做题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引导的呢?
答: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更准确的说是从小学三年级暑假开始的,当时有了准备小升初的想法,当然更主要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得到全面发展。那时学校的课程内容对当时的孩子来说,明显吃不饱。所以开始自己进行规划,准备资料。当时开始了3项,英语听力、ao数和杂书阅读。
问: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会按照安排来吗?
答:刚开始的强度、内容都比现在少很多,所以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困难。英语最初是从听迪斯尼动画片的素材开始的很夸张、搞笑的风格,内容又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入门了。后来开始看电影素材,是我自己加工处理的,一开始每段20分钟、每天听2遍,孩子还是很容易疲劳的,所以一开始每天我都陪着,和他一起坚持,鼓励他,大概过了1个月,也就习惯了。习惯养成之后,还需要偶尔提醒坚持。
问:孩子遇到难题时怎么启发他呢?
答:这个时候我就放宽了尺度,我说只要你把能想到的各种可能都认真思考了就行了,然后这时候我先看一下题目,然后说我也不会,我先看看答案吧,这样他的心理会平衡一些。我看了答案如果能看懂,我就先问问他是如何考虑的,他的思路,然后在他的思路上指出不足,让他朝正确的方向思考,或者考虑其他的可能性,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孩子的思考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问:学校的课程和作业,刚上学时,怎么帮助孩子学习的呢?
答:最初的检查作业,我采取了不一样的方法,从来不直接指出问题错在哪里,只是说这一页上面有错误,自己找一下,直到他自己能找到为止。还有,就是孩子压力太大,难度太大,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适当妥协,并不总是严格执行计划。比如今天的题太难,1道题做了20分钟,我就会说,今天少做点吧, 剩下的题目不用做了。孩子太放松、骄傲的时候,要提醒一下,自己太要求上进的时候,家长要适当减压。
问:上学考试有失利的时候吗,这个时候,怎么安慰引导?
答:有失利的时候,我一般不安慰,表现出一种对分数无所谓的状态,孩子自然就没压力了。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一定要淡然处之,最起码要让孩子觉得,你不是特别关注他的成绩,或者说你关注他的习惯、他的努力、他的想法,更甚于关注他的成绩,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发挥。
问:跟孩子学校老师,接触的多吗?
答:我平时和学校老师接触比较少,见面时主要还是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我更注重孩子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情况,成绩倒不是特别关注,当然也知道不会太差,一般老师都反映孩子不是特别听话,对于听话一事,我倒不是太在意,最多就是提醒孩子注意一下。一般不会因为这个批他,因为我觉得小孩本身就好动,只要不是太过分就好,太听话的孩子反而不好。
问:你看过很多教育类的书籍吗?
答:看过一些,但也不是太多。更多的应该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试错,觉得这种办法效果不好,就再换换方法,如果感觉效果好,就尽量坚持。
问:你们经常开家庭会议吗?
答:家庭会议不常开,不过我喜欢和孩子聊天,如果在家吃晚饭的话,几乎每天都聊。
问:大多聊什么话题呢,以孩子为中心吗?
答:通常都是今天上的什么课,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之类老套的话题开始,然后根据孩子反馈的信息,再决定聊天的内容,基本是以他关心的话题为中心。如果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交流,最起码对他喜欢的东西略有了解,也就是大人们说的共同话题,他才会信赖你,然后你的建议他才有可能接受。
问:有意见不一致,或者,他特别不听话的时候吗?到动用家法的时候?
答:有家法倒还不至于,孩子的心思比较活,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他会退让。当然,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我也会退让。再不就是搁置争议,都冷静冷静再说。因为生气的时候,无论大人和孩子,都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
总结:
1.排除掉概率极低的智商差异,大部分的孩子起初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拉开距离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而引导他们往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走,就要靠家长的帮助了。
2.观察大部分的牛娃,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阳光自信,积极正能量,在进步中找到乐趣,在成功中得到乐趣。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成绩好获得的掌声多,其实不然,如果父母从小就给与孩子足够的鼓励和信心,你的孩子或许就和别人不一样哦。
3.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我们的孩子,但是,自家孩子身上的缺点不可能视而不见。牛娃的成长环境或许一直都是高手如林,而大部分的孩子在强手有限的环境里缺乏充分的竞争和压力,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碰到挫折又会很脆弱、情绪失控。这种心态值得家长们好好注意。
4.多和你的孩子交流,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和你相对无言吧,放下你的家长架子,做孩子的好朋友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