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8-11-13 10:39:10

“会做”题目却总是做错!真是因为“粗心”吗? 大错!

    首先,列举两种典型现象:
第一种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总是在看到答案后恍然大悟看到题目时觉得面熟,能肯定自己以前做过原题或类似的题目,但就是想不起来也做不出来。等看到答案,立马就明了。
原因一:心态不端正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算不对,到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对策: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原因二:你只是“假会做”“假听懂”    (1)试题一般考单纯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基本上都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只要一个知识点出现差错,这道题就做不对,因此,就会出现听懂了课却做不出题的现象。    (2)你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没有深入,所掌握的东西达不到应用的高度;    (3)有的同学浅尝辄止,会了一点就认为都会了,比如一个例题老师讲3种方法,他听懂一种就不再听其他解法了;    (4)听懂了知识,但是没记住,或没弄明白怎么应用;    (5)以数学为例,缺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策:做学习上的“三好学生”,三好凑一好(成绩好),缺一不可。   1.好习惯    ①勤奋    手勤:多记(课堂笔记、好题、好解法、错题本)、多做(练习)、多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    眼勤:多看课本、课外书、笔记、错题本。    耳勤:听讲仔细。    嘴勤:多问,有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    脑勤:多想,对知识、题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么、怎样做,还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手和动脑。    ②深入    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记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么来的?解题中怎么使用?对一些好的题目不要满足于会做,还要考虑解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更好?    “会”有不同的层次:知识:知道→理解→记住→会用→推广解题:会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灵活运用和创新    ③严谨    理科是最严谨的学科。知识要严谨,解题要严谨。不严谨,遇到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④其他    a)戒掉恶习:网络、电视、手机等,要把它们变成学习工具,如多关注“高中生学习”微信号上的文章。    b)不找借口:成绩不好时,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同学、一样的课本和参考书、一样的试卷,成绩却差别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个人。用借口掩盖真实原因,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忠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家长、老师是厨师,只能把饭菜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更好消化,但只有你爱吃才会有效果。所以,作为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2.好基础    基础知识要扎实,想提分必须有本钱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像经商,你投资1元钱,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润,但若投资1万元,哪怕只盈利10%,利润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学习成绩有大的提高,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    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础,提高100%,才到40分。这里为怎样打好基础提几点建议:    a)自我弥补:简单的知识,可以自补,年龄增长了,智力提高了,过去学起来非常困难的现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b)个别指导:对于困难的知识,可以找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应明白,个别指导只是应急措施,不能有依赖性。    c)资料:借助某些资料,可以快速补充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不是万能的,没有基础知识是万万不能的。这是讲知识与解题的关系,知识点懂了,不一定会解题,但用到的知识点没掌握,则100%不会解题。    下苦功走出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做题快→用时少→解题更多→能力更强→做题更快。    恶性循环:做题慢→用时多→解题更少→能力更差→做题更慢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学生是很苦恼的。    一般解决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恶补”,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以后问题变会变得很容易。特别是过去好,忽然变差的那种,这样很管用的。   3.好方法    ①预习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②听讲有学问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③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最好再加个“好题本”。发现许多同学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这样学习效果都不好。    ④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绝对不是课堂学习的替代品。    ⑤注意总结和反思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    ⑥接受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    要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二种会做,但总是粗心,不是抄错题就是算错数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谁都有粗心的时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不同学生身上,这些原因所占的比例会有不一样。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    1.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粗心,是因为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对策: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2.粗心,是因为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对策: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3.粗心,是因为做题准确率不高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对策: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很多同学痛心不已。事后结论又是粗心惹的祸,却总也改不掉!粗心只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是一定能改掉的!
   下面总结出来的几招,渴望彻底改掉粗心习惯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一、慢慢读题    拿到试卷后,读题速度要慢,尤其是题目较长时,更要慢读,细细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比如,把已知的数据标示在题目的图上。切记,题目没有读完,不能妄下结论。    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也就只需要一遍,有用的信息都正确进入自己的脑海,做题就能正确运用所有的已知条件啦!那么看错题目,看漏条件这些事故,就彻底跟自己拜拜喽。   二、演算工整    解答数学题时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草稿纸嘛,又不用给别人看,所以很多同学的草稿纸就乱成一团糟。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遇到复杂题目,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方程、计算式。    然后费劲仔细观察这些方程,找出隐藏的关键信息,才能解出题目。这时候,如果自己的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比较整齐,干净醒目,那么发现已知条件中暗含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容易,更不会发生挪错数字,弄错符号等情况。解题过程自然一帆风顺!    三、回头检查    做完一道题目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本题的结果,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解出来发现结果的数很难看;或者解出来要求的时间竟然是负值。    这时候就需要回头仔细检查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那么,干净整齐的草稿纸就发挥了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方便检查!    四、深挖根源    有些题目老师稍稍一点拨,学生就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啦。这些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其实是概念不清晰。    那么,这时候不能一改了之。应该抓住小问题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统统过一遍,彻底理清楚。    五、专心做题    平时练习题目、作业要重视,把它们当作考试题目看待。做题的时候先把电脑,MP3关掉,然后集中注意力,快速的完成。之后再去听音乐,休息。慢慢养成专心做题,专注做事的习惯,粗心自然就会远离你。    六、信心、决心、耐心    粗心是一种坏习惯,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能改掉这个坏习惯。需要的是自己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同时耐心的坚持。慢慢的就能把这个坏毛病,用细心的好习惯去替换掉。细心的习惯一旦养成,粗心将彻底离开你。
    说在最后:很多同学甚至是家长,在核算考试分数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把因这种原因被扣掉的分加上去,心里叨念着这才是平日正常的分数,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大错而错的。事实真相是:表明你存在学习中存在实质上的不足,即正确率没有保证!这样的问题并非是你在考试的时候通过小心和仔细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在平日里通过不断的增强练习才能逐步克服和得以纠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做”题目却总是做错!真是因为“粗心”吗? 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