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9-1-24 14:28:31

北师大学教授教你4个策略,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于分享、慷慨大方。而孩子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是建立良好的玩伴关系、形成健全个性的基础。
    当家长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时该怎么办?该怎样更好地去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让我们听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怎么说↓↓↓

    一、孩子分享行为的三阶段    阶段1:自我为中心阶段
    3岁左右幼儿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芽,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孩子,把最好吃的好玩的留给孩子,孩子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其他人不需要这些,所有好东西都我一个人的。自然而然就没有“分享”的概念,直到到四岁左右才会逐渐了解到分享的概念。然而,这时期的幼儿还处在无意识阶段,虽然分享观念初步形成,但不会主动分享。
    阶段2:行为模仿阶段
    早期孩子的行为都是模仿而来,特别是从五岁左右开始,模仿意识更强。如果父母主动将好吃的好用的分享给家中的老人和周围的朋友,孩子很容易就模仿父母去做。所以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形成分享的意识,从而促进分享行为形成。幼儿知道“好孩子”是应该将自己的食物与他人分享,但是,有的时候会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去分享。需要大人引导才会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阶段3:主动分享阶段
    幼儿随着年龄的长大,同时受到分享的教育,学会一些分享的技巧,慢慢地幼儿学会了谦让。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没有玩具,他可以主动将玩具分给小朋友,或者看见小朋友很喜欢自己的玩具或者是食物,他会愿意让小朋友跟他一起玩,或一起吃。

    二、家长的培养策略    策略1:教孩子认识分享
    不要让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所有吃的玩的都人人有份,而不是只为他一个人准备。特别是家里的老人不要过于溺爱孩子,而是每个人都应共享。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是跟孩子讲道理,而是让孩子通过动画、故事、绘本等方式慢慢明白分享的必要性。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分享。
    策略2:认真对待孩子的分享行为
    当孩子出现分享行为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接受,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当孩子在吃一样东西的时候,大人会问:可不可以给我吃一点啊。孩子同意分享后,大人不要说我不要你吃吧,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以为大人不吃这些东西,以后更不会主动分享自己的食物。所以,如果孩子将东西分给你,你一定要高兴地接受,并表扬孩子。因为家长的认真对待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里强化。分享后得到家长的表扬,孩子会更开心,从而更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
    策略3:教给孩子分享技巧
    孩子思维发展还不成熟,虽然想分享,但可能因为思考方式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分享。因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例如:“我们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可是现在有两个小朋友,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让孩子先思考,如果还不知道,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将苹果分成两部分,这样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到。”让孩子在这种过程中慢慢学会分享技巧。
    策略4:耐心陪伴,切忌责备
    学习分享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去陪伴。当孩子因为物品与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一味责骂孩子不懂分享,太自私。而是应该将正确的分享行为做法告诉孩子,让他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能够知道怎么处理。

    上述的策略还需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多给孩子参与分享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关系他人,懂得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师大学教授教你4个策略,让孩子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