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vs公立,孩子上学后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自从当了妈,身边关于公立好还是私立好的争吵声就没停过。公立学校费用便宜,教学硬件和质量也差距不大;民办费用贵,但各方面条件似乎更好。
到底该怎么选呢?
最近一部火遍朋友圈的BBC英国纪录片《交换学校》,倒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纪录片中做了一个实验,两组分别就读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孩子和校长,与对方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换。
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私立学校也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只有7%的人有机会进入。
可这少数的7%,却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上流社会与精英行业。
到底什么才是私立学校的孩子更成功的秘密——更好的硬件设施、更多的兴趣班,还是更强的师资力量?
当互相交换学校之后,他们发现,真正的差别并不是这些。
最先被排除的,就是老师的水平和孩子的学习能力。
一个在私立学校成绩优异、却不喜欢数学的孩子,甚至因为公立学校的数学老师爱上了数学。
私立学校的校长在代了一节课之后,也深有触动——
那么,真正给孩子们造成影响的,究竟是什么呢?
课堂上,最大的区别先体现了出来。
私立学校的孩子觉得不应该捣乱,公立学校的孩子却觉得这没什么:
私立学校要求孩子们六点半起床、五点下课,每天安排了满满的兴趣班;
但对8点多起床还经常来不及吃早饭、三点下课就开始打游戏的公立学校孩子看来,这样紧张的生活节奏就好像一个“外星人”,自己根本做不到。
可能很多家长也会像公立学校的孩子一样,觉得孩子不应该承受这么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快乐教育就是应该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的玩耍。
但私立学校的孩子对此怎么看呢?
他们觉得用看电视、打游戏来消磨时间,除了“无所事事”、就是“有点怪”,这样的环境让人没办法自律。
有个孩子更是直接表示,对这样混乱散漫的生活无法忍受:
自律让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明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但自由而散漫的公立学校孩子,对为什么要上学还是一片茫然:
他的概念里,以后能够找工作、买房子、养活家人,就是上学所有的意义。
差距,已经不知不觉拉开了。
但显然这些和学校没什么关系,就连私立校长都不止一次地表示:私立学校并没有什么魔法,关键区别在于课堂之外的情况、要在课堂之外培养品格发展的质量。
课堂之外,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当公立学校的孩子交换到私立学校的时候,似乎找到了更多的答案。
一进入私立学校,扑面而来的就是多的要命的“规矩”——
不允许带手机、七点半必须起床、规定的时间要熄灯、必须穿校服、佩戴规定的徽章、必须把衬衫下摆扎进裤子、必须擦亮皮鞋……
所以当女孩们睡前聊天,私立学校孩子说“我们没有太多规矩”的时候,另一个差点叫出声:
“不许穿短裤、不许散开头发、不许戴大耳环、头发不能染成搞笑的颜色……你们还没太多规矩?”
作为观众我们也很难理解:这些看起来和学习毫无关系的生活琐事,要求这么严格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在他们的校长看来,这些绝对不是什么“小事”:
学生们严谨的风气、饱满的精神状态,也让公立校长感受到了,这样的环境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学习。
至于孩子们,他们真的会反感甚至抗拒这种严谨的生活模式吗?
并没有。
还记得那个总爱在课堂上捣乱的调皮孩子吗——当生活被安排的紧张而有序的时候,他说:他喜欢这里超过喜欢自己“自由”的学校。
对孩子来说,良好的规则感和秩序感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对每一天更可控的安全感,以及自律背后能够抵达目标的自信。
这些,都和生活中细微的规则息息相关。
而在私立学校同样备受重视的自信心,也同样来自于“课堂之外的时间”。
在私立学校,大家不仅重视学习成绩、还注重纪律、规则,和很多课堂之外的事情。
当感受到私立学校课堂上严格的纪律要求后,公立学校的孩子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散漫。
在和老师一次关于“投资自己”的讨论中,他终于发现了:让自己变好,并不只是参加更多的补习班而已。
原来人生的机会,并不只是拿到更好的成绩单;一份正确的食物、一个好的饮食习惯,也能对未来有着长远的影响。
眼下做什么样的决定,影响了未来有怎样的收获。
人生的一切机会,就是通过这样的小事时时刻刻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原来私立学校真正的秘密,就藏在这些总是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小事里。
从吃饭、睡觉、衣着,到课堂纪律、一言一行,规则和纪律意识都深刻地渗透在生活每一个时刻。
因为自律产生自信,又因为自信更加自律。
私立学校最成功的地方,其实是在孩子成功之前,已经让他们做好了成功的准备。
先有了成功的自信、实现成功的自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成功。
让很多妈妈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也找到了答案: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可以乖乖吃饭、自己睡觉,回到家就不行了呢?
因为课堂之内那些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更有价值的,是他放学后、回家后,你能不能和学校保持同步,让他在持续的规则和自律中成长呀!
来源:转自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