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平时怎么积累?掌握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超前阅读要有技巧
语文的积累很难速成,但也是有方法、有捷径的,不过需要父母参与进来,并坚持刻意培养。
01楔子
近几年,高考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是语文的改革方向,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让不少家长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中小学教育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还曾说,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语文试卷,这句话更像一颗炸弹,彻底击碎了家长们脆弱的心。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竟然高达400万字以上,而且仅仅是教科书中推荐的书单就有150套以上。语文这门学科非常特殊,不少东西尤其是语感,需要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所以,高考语文成绩的提高也绝非一日之功。而想要在中高考时的语文考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文这门学科在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关键。但是,不少家长和孩子似乎并不知道该怎么积累。02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朋友的现实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家长们可以作为参考。小时候,这个朋友家里亲戚中,只有他的大姨是大学学历,并且在大城市工作。每年冬天,她都会给几个侄子外甥带来特别的新年礼物——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都是一些国内外的世界名著,比如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雾都孤儿》《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有一些国内经典名著的《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红楼梦》。
这些书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似乎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但实际上正是这些“晦涩难懂”的书,给他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全新大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认识的字总是多一些,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年级前几名,尤其是高考语文拿到了128分,比同一年参加高考的同学足足高出十分左右。很多人都知道语文的积累,准确来说是一门语言的积累,正如许多人感觉英语总是晦涩难懂,即便是能考高分,也无法用英语开展正常的日常交流。和这种困境类似,汉语作为母语,我们自然不担心交流的问题,但是想要做到有积累,无论是做试卷还是其他方面都游刃有余。所以,想要实现语文的平时积累,超前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小学时期就读完了注音版的四大名著和国外不少大部头的书籍,这在他整个的学习生涯之中都受益匪浅。不过,想要做好超前阅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超前阅读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参与进来,才能对这件事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2那么,家长该如何参与进来——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将人类的心里需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自助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而这三个“需要”彼此相互作用,正好可以给家长参与孩子的超前阅读中来做一个全面的指导。自主需要——让孩子做主一般来说,家长们喜欢包揽孩子的一切,阅读自然也不例外。家长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往往会提前给孩子选好要读的书,但孩子们往往会选择躲避或者非常的反感。如果孩子年级比较小,参与进来的方式可以是帮忙翻书,指出书里的插画让孩子辨识,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从小建立一种参与感。如果孩子长大了,那就让他自己决定自己喜欢看的书,并让他自己决定每天的什么时间看以及看多久。当然,家长们最好能够选出一部分超前阅读的书,摆在孩子面前让他去选。即便是工作很忙,家长们也要记得带孩子到图书馆转一转,感受到阅读的氛围。
能力需要——让孩子充满获得感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抗拒读书的事情非常常见,往往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时候家长应该回归到超前阅读的目的上来,阅读无非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孩子在阅读后有获得感,当对一件事有获得感的时候,孩子们读书的的动力自然是非常可观的。虽然提倡超前阅读,但家长们还是应该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在把控阅读难度上占据主动地位,书本可以由薄及厚、由小变大等等。在完成阅读以后,可以尝试着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对象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同学、朋友等等,让他享受到阅读给他带来的不一样的获得感。此外,不仅仅是要超前阅读名著,一些科普类的书也可以适当阅读,尤其是与实际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毕竟孩子们都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观念——通过读书真的可以有收获。关系需要——家长不能只是旁观者
很多人都在提倡亲子阅读,不少家长也立志全方位参与亲子阅读,但往往最终都会被各种理由打败。其实,亲子阅读最关键的,并不是陪孩子从头到尾一起读书,而是应该在阅读中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互动转移到阅读上来,让孩子带着感情进入阅读的世界。所以,家长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在一旁监督或者陪读,而是要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成为阅读的一部分,最终和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03超前阅读要掌握住三个关键时期
在家长们搞清楚自己在超前阅读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后,就需要让孩子先建立读书的兴趣。对于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不少家长也积累的许多经验,这里主要介绍培养阅读的三个黄金时期。萌芽期(6个月到2岁期间)一些家长普遍反感对孩子比较提前的灌输式学习,所以,在幼儿园之前的年龄阶段,家长们更愿意让孩子无忧无虑的玩,更不用说让不足2岁的孩子参与到阅读中来。但是,在孩子6个月到2岁期间,恰恰是孩子接触阅读的黄金时期,接触一些故事书、画册之类浅显易懂的书本,会让孩子从听觉和视觉两种维度去探索世界,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感觉。所以,阅读的培养这种事情是越早越好。互动期(2岁到7岁期间)2岁以后,孩子们对于世界更加的好奇,也开始愿意接受含文字类的书籍,所以,这是父母培养孩子阅读的黄金时。不过,这个阶段应该循序渐进,适宜当前年龄阶段的书要站到绝大多数。此外,这也是亲子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和父母一起读书时,孩子才能够更加地安静投入,切忌以命令式的要求孩子自己独处阅读,这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厌烦阅读。独立期(8岁以后)
在这个时期,孩子基本都步入了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到更多地知识,也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喜好。作为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喜好,又有有策略地引导孩子去阅读,这个阶段不能再“不求甚解”,要想让孩子真正从阅读中成长,必须要让他们从书中有所收获。2019年上海高考红人武亦姝的成功,就与他的爸爸有非常大的关系。为了让不爱阅读又很调皮的武亦姝回归正途,武亦姝爸爸下班以后手机就会关闭,和孩子一起到书房阅读,而且每次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要么是常规的词语接龙,要么是比较特殊的诗词接龙。在高一时,武亦姝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就一举击败了北大学长成为第二届的冠军,也成了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一员,一时间成了众多高中生心目中的网红。受益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武亦姝高二回归学习,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5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04超前阅读要选“好书”
文章开头的例子已经给出了一些建议,国内外的名著就是孩子展开课外阅读最好地选择,但一定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要去读。书籍的种类繁多,贪大求多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网上对于中小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有不少非常细致的分类,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好书”。
最基本的判断方法当家长拿到一本书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时,更不用说帮助孩子选择一本“好书”了。想要对一本书做一个最基础的判断,可以尝试下面这种最基础的方法。一要先看内容简介、序言。对待一本书,不看简介和序言,这往往是绝大多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殊不知,一本书的精华基本都会在这两部分中体现出来,最适合在短时间内判断这本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二要看作者的简介。虽说不能依据名气来判断作者的水平,但在看了作者的简介之后,至少可以对一个作者的经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作者的写作历程和个人经历,往往可以看出这本书背后付出的情况。三要看市场评价和读者的反馈。一本好书并不见得会让所有人满意,但绝对不知会让小部分人爱看。家长作为为孩子阅读把关的第一道关卡,积极地去搜寻市场评价和读者的反馈,才能够磨刀不误砍柴工。四要粗略浏览一下内容。同一类型的书,市场上可能成千上万,不少书的内容甚至是作者东拼西凑得来的,非但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还容易引导读者误入歧途。所以,在某一个领或某一主题,家长要注意挑选一本代表性的书就足够了。一本好书还会有以下几个特点除了上面讲述的基本判断方法,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家长还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式来预判一本书的好坏。一是这本书能够颠覆你的认知。所谓的“颠覆”,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在读书时让人感到惊奇,仔细回想又非常有道理,这才是“颠覆”,读过书以后才会真的有收获。二是表达方式要“好玩”。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儿,想要他们喜欢上读书,这本书内容本身并不见得好玩,但表达方式如果非常“好玩”,这就是作者的基本功和实力的体现。三是书读起来要感觉舒服。读书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愁眉苦脸逼着自己一个个字看下去,书本身的设计要舒服,整体风格和内容也要“舒服”,这样孩子才会在读书时“舒服”。
做好语文的平时积累,家长们不能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更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承受阅读之“苦”。作为家长,不仅要学会掌控孩子整个阅读习惯养成的节奏,在三个关键时期融入进去,还要掌握好选好书读好书的方法。如果在良性的亲子阅读互动之中,家长成为孩子仰望的对象,阅读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语文的积累也会水到渠成,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