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妈妈包办一切,爸爸啥都不管!90%中招!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 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最终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的未来。但希望的前提是火种,未来的前提是现在,父母若不能点亮孩子,孩子又怎能熠熠生辉?父母若不注重孩子现在的教育,又怎能期望孩子在撒手不管中独立成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家庭投射的影子。无数事实证明,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包办一切的妈,加上一个啥都不管的爸。正确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不是提款机的角色,而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他成长,让他的人生步入正轨。
有一个表妹,老公经商,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她则做了全职太太,在家带孩子。这是一个标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日子中产,衣食无忧,在很多人眼里属于幸福得冒泡的那一种,但只要谈到家庭教育,表妹总是摇摇头,表示有苦难言。
01爸爸啥都不管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小学开家长会,要求爸爸们必须参加。通知一发出,家长群里就炸开了锅,这样的家长会可是第一次。
妈妈们幸灾乐祸: “孩子爸爸知道了这个消息,紧张得不行,他从来没去开过家长会,不知道教室在哪里,不认识班主任……根本不知道要面对的是什么,我跟他说,认真做笔记就好了。”“从这周开始,明显感觉爸爸有些焦虑,再三跟我确认时间地点。”
从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家庭,爸爸在教育孩子上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有数据显示,在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中,最近一年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而妈妈在这两项的表现分别为7%和2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照顾和教育下长大的。
爸爸们总是说自己工作忙,说自己没时间,没时间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没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甚至连孩子在几班,在读几年级都不知道。爸爸们总以为自己努力挣钱养孩子,就是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但其实,相对于金钱,孩子更需要的是父亲的耐心陪伴和用心教导。
02妈妈包办一切
爸爸啥都不管,孩子的教育只能全靠妈妈。
妈妈要忙工作,要忙家务,要照顾一整个家庭的生活,还要忙孩子的教育问题。事情一多,当妈的就很容易变得极端。变得控制欲极强,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意孤行。
妈妈们希望孩子优秀,就不顾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报好几个培训班,把孩子的时间压榨的一点不剩;怕孩子受伤害,就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不许孩子跑跑跳跳;怕孩子摔伤,不许孩子出去疯玩,说脏兮兮的有细菌;甚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切,整天围着孩子打转,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在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妈妈包办一切的家庭。
英子从小就在妈妈的照顾下长大,爸爸对英子的生活和教育没有过什么帮助。后来父母离异,英子跟着妈妈,妈妈更是把英子当成自己一切,为了英子放弃工作,整天围着英子打转,帮英子分析成绩,给英子准备各种营养品。在这种密不透风的关怀下,英子压力越来越大,和妈妈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妈妈们总是想着自己辛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只要孩子好就行,但有没有想过,有时候太多的爱和期待,也会让孩子感到绝望?
03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都不缺席
与英子家相反的是方一凡家,方一凡成绩不好,有一个脾气火爆的妈妈,有一个不求上进的爸爸,但是却组成了一个最幸福的家庭。
方一凡能在妈妈的火爆脾气下没心没肺的长大,很大的原因就是爸爸从来没有缺席过孩子的教育。
他会耐心的陪儿子给老师准备生日礼物。他会在妈妈发脾气时充当一个耐心的灭火器。他会在妈妈与孩子发生矛盾时两边安抚好,充当润滑剂。他会在孩子犯错时严厉批评孩子,告诉孩子什么错是坚决不能犯的。
正因为父母从不缺席且家庭和谐,才养成了乐观温暖的方一凡。
美国耶鲁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会成长得更优秀。他们更勇敢更自信,待人处事大方得体,不会唯唯诺诺,更不会受了委屈不敢吭声。他们更有自控能力,懂得该如何抵制诱惑,学会自律,保护自己。他们内心更具有安全感,不会因为一点挫折而自卑自责,他们总是很有自信,遇到困难总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蹶不振。
妈妈教会孩子温柔的看待这个世界,爸爸教会孩子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们请记住:教育孩子不是帮他做事,不是给他挣钱,而是陪伴他成长,让他的人生步入正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不做包办一切的妈,也不做啥都不管的爹。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怎样的价值取向,父亲都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就算爸爸们再忙,就算经常出差不在家,至少还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和孩子保持沟通。
身为父母,所有以没有时间为由不管孩子的行为,都是在推卸责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