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升学帮

标题: 这个学期,孩子尤其需要心理支持 [打印本页]

作者: marked    时间: 2020-10-30 12:01
标题: 这个学期,孩子尤其需要心理支持

     截至9月1日,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已经分年级陆续开学,经历了疫情居家学习、短期复学、暑假后的这个秋季学期,孩子可能出现的开学适应不良值得家长特别关注。


     调研显示中小学生开学前 心理状况整体良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围绕“是否愿意开学、愿意开学或不愿意开学的理由和原因、开学后担心什么问题”这三个焦点,我们在北京、重庆、浙江、山西、山东、广东、内蒙古、湖北、河南等9个省份做了一些调研,累计调研了1060名中小学生,同时电话访谈了32位中小学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调研显示——


     在开学意愿和感受方面,中小学生有差别。所有的小学生家长都强烈支持如期开学,94%的小学生表示很愿意开学,很期待很兴奋;6%的小学生感觉不想开学或者很矛盾焦虑紧张。所有的中学生家长支持开学,约65%的中学生表示很愿意开学,很期待;35%的中学生表达了不想开学或者很矛盾的心情和感受。


     可见,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们的开学意愿有降低的趋势,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和思考。


     小学生期待开学的有利因素和不想开学的阻碍因素与中学生类似。小学生盼望开学的理由,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能见到老师和同学、能和同学玩、学校更有意思、生活有规律”。中学生盼望开学的理由,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在家里家长比较唠叨很烦人、上学更规律、上学能见到同学、学校学习效率高”。


     小学生不想开学的原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作业没写完和担心考试、玩的时间肯定少了、不适应早起的节奏、不自由、担心换老师”。中学生不想开学的原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觉得开学后节奏很紧张感觉累、不敢面对老师和成绩很焦虑、担心老师讲得快、不自由了(特别是手机使用)”。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中小学生期待开学和不想开学的因素比较类似,心理感受主要因为没完成学习任务带来的焦虑紧张感,以及对生活学习节奏的改变带来的不适感和烦躁感。

     家长和教师担心开学后出现哪些问题?


     小学生家长担心的问题,排在前面的是卫生和健康问题,如口罩佩戴和饮食卫生等,然后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不适应,接着是担心孩子上半年学习不扎实,跟不上节奏。还有的家长担心老师急于赶进度,对孩子不够耐心等。


     中学生家长主要担心的是卫生和健康问题,然后担心老师讲得太快,孩子跟不上,学习成绩受影响。还有的家长担心因为学习问题、手机使用问题和孩子发生亲子冲突。


     小学教师比较担心的主要是学生的适应问题,特别是行为习惯,接下来是卫生防疫和安全问题,也担心学习问题,还有的教师担心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的安排。


     开学后孩子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

     开学后,大部分孩子经过一到两周就能够适应,但是有些孩子,特别是明确表达过不愿开学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情绪、行为问题。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生理反应。每年的开学季,都有孩子因为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需要调整和适应而出现开学综合征,这个学期的挑战尤其大。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身体症状,如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高、发烧等。如果不及时关注和干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行为和整体状态。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生活学习节奏加快,或担心学习跟不上、考试成绩不佳,有些孩子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等不良反应,表现为担心、紧张、恐惧,或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唉声叹气、没有精神。这些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孩子不愿去学校、产生厌学情绪和学习焦虑。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居家和暑假期间,孩子在时间和行为上比较自由,能够自己掌控的机会更多。开学后有些孩子可能在课堂秩序、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比较冲动的倾向和行为,如干扰课堂秩序、违反规则,与老师和同学、家长发生冲突等。


     家长要从5个方面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家长先做好心理建设,也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孩子从相对比较自由的假期转变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会面临种种适应的挑战,家长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找到有效的适应方法。


     不要催促,要给孩子一到两周的再适应时间。开学后孩子最不适应的,可能是紧凑的作息时间和紧张的学习节奏,家长要尽量避免催促、指责孩子,提要求要循序渐进,允许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大部分孩子还是能够适应的。


     要多沟通,和孩子一起讨论需要加强恢复和培养哪些习惯。长时间的居家和暑假后,孩子以前养成的很多习惯可能出现倒退,是正常现象,也正是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地方。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在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自己觉得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再巩固,让孩子明确下来,并形成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这样孩子比较有内在的动力。


     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整体把握孩子的适应情况。注意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的适应情况有整体的把握,能为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提供客观依据。


     家长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过度焦虑、没有动力等情绪,或者行为方式跟之前有很大的差异,家长(特别是初中生的家长)要引起重视。


     要了解孩子的饮食睡眠、对学校和老师的感受等整体情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作业和考试,否则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提升沟通技能,做出有效反馈和引导。当家长感觉孩子的有些行为需要改变时,如果用直接的、指责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


     建议家长试着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特别是初中孩子的家长。如一下子不能玩手机了,会感受到失落无聊,家长如果能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也就愿意与家长沟通了。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却常说“必须、立刻、我都是为你好、我说的都是对的”,孩子肯定会反感。如果说“我还有两种更好的方式,你可以试一试”,孩子则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亲子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直接用口头交流比较困难的话,家长也可以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写信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做。


     家长要与老师有效沟通,共同配合引导孩子。家长和老师分别看到孩子的不同侧面,有效沟通能使双方更完整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也更利于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


     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整体表现,也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有利于双方对孩子的整体状况有更全面的把握,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也有机会做更深入的交流和分析。


     家长可以问问老师对孩子在适应情况、行为习惯、学习情况、交往情况等各方面还有什么具体改进的建议。因为面对很多孩子,老师对每个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评价,对孩子的建议也比较有针对性。


     当然,家长也可以向老师转达孩子的期待,说说孩子希望老师怎么做,共同商议帮助孩子提高的目标。


     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比较明显时寻求专业帮助。有时候,孩子真的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除了家长和老师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外,也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


     如果孩子的焦虑、紧张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饮食、睡眠、学习、交往,甚至有些孩子不愿上学或反复生病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需要家长给予高度的关注。要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专业的人员帮助,尊重孩子的意见,及时求助高校里的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的心理科等专业机构。







欢迎光临 VV升学帮 (http://vvsx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