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娃娃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一些细节与方法,其实,娃娃们说的“粗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粗心”娃娃们在数学题上的“粗心”,并不是“不细心”,而是审题能力和运算能力不强,这些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当然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表现如下:
一、经常因看错题目要求、漏看条件等原因而做错题;
二、有时在草稿纸上明明是算对了,可是抄到试卷上却抄错了;
三、计算太慢,导致试卷来不及做完,急急忙记就出错了。
纠正这些问题的方法:
1、学会审题。
这个审题可不是简单的“看题”,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题”,连读2遍,把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内容牢记在心中,再去思考解题的方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审题就相当于磨刀的过程,这个习惯一定要养成,否则题目看错了,整道题就白做了。理解关键字词,有些老师甚至让娃娃们用笔把这些关键勾画出来,就是在强化这种审题的意识
2、有的同学在草稿纸上算对了,抄到试卷上却抄错了,这就反映了学生在解题时思想不能高度集中,或者说解题时不能一心一意。
比如说,有的学生一边做题,一边还听着父母在聊天,或者一边做题一边听MP3,一心不能二用,做一件事,思想就应该完全集中在这件事上。建议爱犯这类错误的学生,今后把草稿纸上的运算和结果抄到试卷上时,要一边写,一边默读,这样就能提高你思想集中的程度。作业或学习时听音乐,不仅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容易让娃娃们分神。
3、做题时容易把结果算错,这是运算能力不强的表现,而运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多加练习。
俗话说“熟能生巧”,就像我们去菜场买菜,数学老师都算不过菜贩子,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们反复计算熟练了。因此,学生必须多算,多练,当然练的时候也要动脑筋注意方法,开始时,不要只图多做题,首先,要做到争取每一题都做得对,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做题速度。特别要注意的是,提高运算能力必须加强心算能力的训练。有的同学心算能力差,很简单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也要每一步都写在草稿纸上,这样自然就降低了运算速度。考试时,如果运算速度太慢,时间就会显得紧张,越急就越容易出错。
以考试来看:120分钟的时间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多数会觉得足够了,进入初二后会觉得时间刚好,题目难度稍大一些就不够用了,初三以后,能做完题目就很不错了。现在娃们的运算能力较之我们以前有一些下降,也导致娃娃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出现成绩大幅下降。所以让娃娃们能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提高学习效率,然后是让娃们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运算速度与正确率,同时也训练了娃娃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我们说:中考数学难,全市(主城区)近4W学生参考,能拿到140以上的屈指可数,为什么呢?通过阅卷场的反馈我们可以知道,原因不是题目难度得让人做不起,也不是题目难得让人读不懂。而是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都会做,但时间不够!或者说:有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正确,方法步骤正确,但结果不对——计算能力弱了。
下一个话题:从教到学到考的距离
在家长会上,经常听到家长这样问:为什么孩子上课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了,但考试就是不行?这个问题,本质是由于上课和考试逻辑根本不同造成的。
老师上课的逻辑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整体思想”(此处省略1000字),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例2、例3;来我们来看几个练习,练习1、练习2、练习3;好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今天的作业,是作业1、作业2、作业3。熟悉吧?大部分的课都是这样的,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就会分类。第一类,例1、练习1、作业1,第二类,例2、练习2、作业2……
学生上课的逻辑呢?
老师教例1是这样做的,于是开始自我总结例1的“成功秘诀”,然后出现练习1的时候,发现和例1几乎一样,于是把成功秘诀一用,就做出来了。再看作业1,也是如此,和例1比,就是照葫芦画葫芦。所以,上课听懂,是非常容易的,做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是非常容易的。
来看看考试的逻辑!考试中的题目相对灵活,比如突然出现一道题,这时候学生看到就晕了,因为没有例题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平时在上课的逻辑,都是知识点—例题—习题,学生建立起来的,是看到例题知道方法,然后根据例题的方法去做习题。
学校里每天最多两到三的数学课(这已经非常多了),大部分学校每天一节数学课45分钟,所以每天学生做的作业,全称都是“请你用今天上课45分钟讲的内容来做这些题目”,确实是对45分钟的巩固,可以强化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熟悉程度。但是由于已经默认了作业所用的全部知识都是45分钟之内的,于是知识与知识的逻辑被切断了。
学校里每天最多两到三的数学课(这已经非常多了),大部分学校每天一节数学课45分钟,所以每天学生做的作业,全称都是“请你用今天上课45分钟讲的内容来做这些题目”,确实是对45分钟的巩固,可以强化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熟悉程度。但是由于已经默认了作业所用的全部知识都是45分钟之内的,于是知识与知识的逻辑被切断了。到了考试,已经有了很多个45分钟,要记住所有的45分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如果所有45分钟都是孤立存在的,孩子在考试之前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忘记了某个45分钟,而考试就正好考到了。考试卷上,没有“请用xx知识解决问题”的提示,难度一下子就增大了。有的孩子只会做和例题差不多的题目,变化一点就不会了。也是因为我们平时上课和考试的逻辑不同所导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提出两个方案,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方案一: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把知识点做的太细。应该从大的逻辑上复习。
比如我经常问毕业班学生一个非常搞笑的问题:数学都讲啥了?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1-2小时),都是从大块开始往下分解,一定不会上来就讲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也就是建立数学的知识体系。再比如说,几何证明题怎么做?有没有自己有什么心得?这种问题看起来很抽象,但这是一个考试的逻辑。再说的细一些,很多孩子说几何不好,总是想不到辅助线,这就是典型的上课逻辑而非考试逻辑。上课逻辑是,今天讲的辅助线是做垂直,所以所有的题目都是做垂线;明天会讲倍长中线,所以所有的应该都是倍长中线,根本不看题目。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这道题要证两条线段相等,那么立即问自己: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有什么方法?这个题目而言,第一个方法可以用吗?有什么条件?少什么你的条件?能得到这些缺少的条件吗?
方案二:我们大力表扬一种行为:能不用当堂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尽量不用。
比如,我们讲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孩子上课的每道题,都没有用数学归纳法,而是用其他方法,这简直太棒了!有的家长说,今天学的知识你怎么不用,相信我,他会在后面某个时候用上。我在上课的时候,凡是用非本节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都给奖励。我从来不奖励最简单的方法或者最快做出来的方法,而是奖励通过独立思考想出来的方法。平时作业写的很好,一到考试就不会了,这个问题往往会被误认为是“不擅长考试”,或者是“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但事实上,往往不是如此。上课的逻辑和考试的逻辑不同才可能是真正的原因。
所以,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针对性的训练,更多的解题的反思与总结,更多的独立思考、更多的一心一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