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题型一: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常见问题】 本文为什么要起这个标题? 文章标题能否换成另一个,为什么? 本文标题好在哪里?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 【解题思路】 标题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题目字面上的意思,从题目字面上往往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对象; “深层含义”一般与中心有联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中心思想。 两层含义是递进关系,答题的时候缺一不可。 【例一】有一篇文章题为《拾穗的脚步》,讲述了在清贫的乡村生活中,母亲经常带“我”一起去拾麦穗的经历。 问题: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拾穗的脚步”的含义。(4分) 答案: 1.表层含义指的是母亲与“我”拾穗时的脚步,点明文章内容,总领全文; 2.深层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 【例二】有一篇文章题为《最沉重的土豆丝》,讲述了“我”在日记中写自己想吃土豆丝,母亲偷看后给“我”做了土豆丝,而“我”却因为母亲偷看自己的日记而从此拒绝与父母交流,直到多年之后,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问题: 通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最沉重的土豆丝”的理解。(6分) 答案: “最沉重的土豆丝”有三层含义: 1.母亲看了我的日记给我做的土豆丝,引起了我严重心理封锁和自我幽闭; 2.父母因为这盒土豆丝,背负了极大的痛苦; 3.多年后,我理解了父母,感到深深的歉疚。(每点2分)
题型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常见问题】 作者给文章起这个题目,用意何在? 本文的题目对整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 文章的标题能不能替换?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 【解题思路】 作用类题目要从多角度考虑。 主要有结构上的作用(线索、照应等) 内容上的作用(交代写作主体) 阅读效果上的作用(引起悬念、激发兴趣等) 主题思想上的作用(揭示主旨) 有些有特殊含义的题目,也要解释一下含义。 【例一】有一篇散文,文中的主人公“我”与好朋友方小舒都渴望成为水手,这篇散文写了“我们”想象中的大海、想象中的航海生活,表达了“我们”对自由追逐梦想的渴望。 问题: 文章以“我们在蓝色海上飘”为题,有哪些妙处?(3分) 答案: 1.妙在揭示主旨,暗示了“我”对方小舒坚持梦想、自由成长经历的向往; 2.妙在一语双关,既是实指现实生活中“海洋”,又暗指“我们”对自由梦想的追求; 3.妙在贯穿全文,与文中多次出现“蓝色的海”相呼应,起到线索作用; 4.妙在新颖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并为全文营造出自由美好的氛围。 (3分。答出3点即可,每点1分,意对即可) 【例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作者自己目睹写父亲在岁月中渐渐老去,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会长大。 问题: 请简要分析文中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4分) 答案: 1.题目中的“认了输”一词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是文章线索。本文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3.暗示文章的主题。以父亲的老去表示“我”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2分)
题型三:分析指定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常见问题】 中间段(划线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划线段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位置? 划线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某段能否与其他段落调换位置,为什么? …… 【解题思路】 中间段落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面或后面情节、为情节发展或人物转变埋下伏笔等作用。 思路:作用+具体内容分析 【例一】有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遇到一位独自返乡的老伯伯,在和老伯伯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老伯伯思念家乡,但子女不愿陪他一起回来,只能独自返乡。老伯伯使作者联想到自己思乡的父亲,他决定陪父亲回老家。文章的第五段中写道:“老伯伯的话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问题: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案: 1.承上启下(过渡); 2.由上文对独自返乡的老伯伯的描述,引出下文对想象中陪父亲返乡的情景的描述。(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例二】有一篇散文,写自己早年对父亲的记忆,第一到第五段详细描写了父亲每天清晨都要扛着锄头到田里去劳作的情景,从第七段开始写父亲为了生计抛下出头外出打工。第六段中作者写道:“父亲说这把锄头就是他的命,如果要他扔下锄头,就等于要了他的命。可是有一天,他忽然‘不要命’了。” 问题: 第六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答案: 1.承上启下(过渡作用)。(1分) 2.承接上文写父亲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内容;(1分)引出下文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内容。(1分)
题型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其作用 【常见问题】 中间段(划线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段落为何要如此编排,能否调换? 某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文采用了哪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什么? …… 【解题思路】 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有: 1.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 5.留有思考余地,回味无穷。 【例一】有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居住的“三里河寓所”从都是当地居民自住的居民社区,到在旅游业大发展的环境中,这块地方要被征收用来开客栈。作者在第12段中写道;“曾经我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家,没想到,只过了短短几年,这里又不是我的家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问题: 根据你的理解,具体说说第十二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案: 1.与文章开篇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1分) 2.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1分) 【例二】有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写作者观赏了碧水天一色的美景后,从惊叹美景到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问题: 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1分) 2.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分)(结构作用+感情作用,缺一不可!)
题型五:分析文章的结尾 【常见问题】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含义? 文章的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为什么要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文章的结尾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题思路】 结尾常有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升华主旨等特点。 【例一】有一篇小小说,写的是出身低微的父亲去看望暴富后的女儿,但双方并没有相认。父亲怕自己的形象影响女儿的地位,女儿怕自己因为父亲而遭人嘲笑。小说的结尾写道:“这对怯懦的父女最终还是没有相认。” 问题: 在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答案: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1分) 妙处:1.凸显人物的性格(1分):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2分),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1分),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1分)。 2.深化主题(或点题)(1分):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本题最多得5分。 (P.S.分析文章内容+结构作用。很多同学不理解结尾的深化主题作用,总觉得自己看不出来,其实你想想,都到结尾了,这时候肯定是要深化主题的,要不然文章都写完了……) 【例二】有一篇小说题目叫《孤独者》,通篇写以主人公小吴为代表的一些游离于群体之外,遭到排挤的人。小说的结尾却描写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不甘于现状,积极争取融入群体的情景。 问题: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答案: 达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题型六:分析插叙作用 【常见问题】 划线处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法?作用是什么? 某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某段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位置,能否调整到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某处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来写 …… 【解题思路】 插叙往往有以下作用: 1.内容上:插叙了xx内容,交代了某某原因;表现了人物xx特点,丰满人物形象; 2.结构上:照应前后文,避免平铺直叙等; 3.主题上,深化文章中心。 【例一】在《拾穗的脚步》一文中,作者写了自己最近一次跟母亲去拾稻穗的经历,但在第4-8段中插入“我”对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拾稻穗的回忆。 问题: 文章第④-⑧段写这部分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案: 不能。(肯定不能) 插叙(回忆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体现了母亲拾穗的脚步一贯如此,为后文“我”随母亲拴稻穗后顿生感悟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例二】有一篇小说写了在荒野雪地里,一只老雪狼在暴风雪中救了猎人海子爷的故事。小说中有一段插叙,讲述了海子爷曾经放走老雪狼,从此老雪狼一直跟着海子爷的一段故事。 问题: 第⑤段插叙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那些往事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这段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了多年前海子爷放走了老雪狼的故事,体现了海子爷的恻隐之心; 2.照应并说明了上文海子爷为什么要“习惯性地回头”“兀自笑了”以及老雪狼蹲在不远处的原因。同时,为下文老雪狼救海子爷做了铺垫。
题型七:分析伏笔与照应 【常见题型】 文章在哪里为哪件事埋下了伏笔,从哪里可以看出? 文章中的某句话(伏笔与照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伏笔与照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解题思路】 伏笔在前,照应在后。 伏笔是指作者在没有交代具体事件之前,在文中用少量笔墨对事情所做的预示;照应是指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呼应、证实之前的预示。 伏笔与照应自成一对,使文章内容、结构完整;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加情感的变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一】有一篇小说,讲一个盲眼老师在儿子阿捷被判错后,把儿子养的鸟取名为“阿捷”,每天都带到儿子离开的地方去放,边放边喊鸟的名字。终于有一天,故地重游的儿子看到了鸟、听别人说起鸟的名字,前来认父。 问题: 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 伏笔: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 照应:老邻居说明放鸟原因及确认盲眼老头的儿子就是判错的阿捷。 作用:前后照应,使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并在设悬和解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题型八:分析特定词语的表达效果 【常见题型】 句中的加点词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句中的加点词语字能否换成别的词语,为什么? 加点词句体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请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 【解题思路】 解释指定词句的意义,分析词语或句子的语气、情感、写作手法,以及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人物、事物特点。 【例一】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粗词丰富的表达效果。(4分) 问题: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答案: “一枕”扣住了“夜”“不眠”(2分)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2分) 【例二】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4分) 问题: ①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凳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 ②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 答案: ①“漂”写出了小船顺水而行的缓慢轻盈的情态和清洁工的悠闲自在。 ②“驱驭”写出清洁工驾船之用力,与“壮汉”相对应。 【例三】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问题: 我们常常进行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答案: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2分) 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能可贵。(2分) 【例四】以上面提到的那篇老雪狼救海子爷的小说为例 问题: 文章划线处两次描写老雪狼教海子爷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这句话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2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雪狼拼尽在救海子爷时拼尽全力、不顾一切的样子(1分),体现出老雪狼报答海子爷的决心(1分)。
题型九:分析词句的含义 【常见问题】 谈谈你对划线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划线词语或句子想要表达什么? 划线词语或句子有哪些含义? 此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为什么要写这个句子? …… 【解题思路】 词语含义:表层含义(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在文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特殊含义及情感色彩) 句子含义: 先解释重点词语的表面含义+深层含义,再把句中的重点词语换成含义解释,重新复述句子 【例一】谈谈你对句中“红光”一词的理解。(2分) 问题: 初冬,朝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喜和愉悦。 答案: “ 红光”象征着热情与温暖(1分),因为感受到了热情与温暖,所以“我”感到了愉悦的心情(1分)。 【例二】: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原文: 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挣学费,以减轻父母负担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答案: 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2分),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1分),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1分)。
题型十:人物形象分析 【常见问题】 文中的XX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此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解题思路】 从文中找到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思考这些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的形象由性格特点组合而成,几个性格特点可能是和谐统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 【例】有一篇小说主要写了父亲靠砍柴、卖柴供孩子生活、学习,为了多挣点钱忍受买柴人的鄙夷,却不告诉孩子,而是经常鼓励孩子乐观生活、好好学习、尊重他人。 问题: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最后!来一次实战演习! 2018年全国I卷语文高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 赵一曼女士 作者: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 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 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问题: 5.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5.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6.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